首页

医疗调教

时间:2025-05-25 11:48:31 作者:越南青年走进广州:盼做智能时代“参与者” 浏览量:79334

  中新社广州5月23日电 题:越南青年走进广州:盼做智能时代“参与者”

  作者 周昕

  5月23日,越南青年阮英德结束了本次中国之行。返程路上,他翻看着在广州拍的照片。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高铁站的建筑结构、路上行驶的无人车……“在广州有拍不完的照片,我想把照片展示给我的学生。”阮英德说,希望以此勉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智能时代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中。

  近一周,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首个研学活动“沿着胡伯伯的足迹”研学营走进广州。来自越南海防省和高平省的25名青年代表,参观了广汽研究院、广州地铁线网指挥中心等地,感受中国科技发展魅力。

  作为越南海防市东风商贸服务股份公司经理,除了从事建筑技术领域的贸易,博士毕业的阮英德还在越南海事大学教授建筑工程。

近一周,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首个研学活动“沿着胡伯伯的足迹”研学营走进广州等地。图为越南青年阮英德在广州地铁博物馆拍照。 周昕 摄

  参观广州地铁博物馆时,阮英德一直走在队伍末尾,不停地拍照。APM线列车模型、盾构管片模型……阮英德告诉记者,现在越南海防市还没有开通地铁。

  广州目前有17条地铁线路、705公里的地铁线网纵横城市东西南北,每日运送数以百万计的人穿梭于城市间。“国际数据显示,在中国大型地铁中,广州地铁安全、服务、效率、准点等指标均处世界领先地位。”广州地铁集团团委副书记李方方说。

  “每日运送这么多乘客,如何保障地铁客运组织安全有序的?”阮英德问道。

  广州地铁线网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王海荣介绍,广州地铁自主研发的客流预测预警系统,能够根据当前进站客流,结合模型算法及历史数据,预测出当日全天客流,并划分预警等级,快速启动不同层级的指挥部,分级调动运力、人力等资源,及时灵活地疏导乘客。

  “新一代基于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一体化智慧平台也正在进行示范应用,有效提升了运营管控效率和乘客服务水平。”王海荣说。

  阮英德走过很多国家的地铁站,但广州地铁智能便捷的服务、全景管控的车站管理、高效协同的调度指挥等特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一同憧憬着地铁驶入海防市的那一天。”阮英德表示,科技赋能的领域远不止交通,将科技成果与建筑领域深度结合,并推动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进程,这是他与学生未来的奋斗方向。

  同样想把“中国经验”引进越南的,还有海防市越南兴龙投资股份公司副经理阮俊龙。曾经在中国留学的他,说得一口流利中文。

  在广汽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阮俊龙看到了玻璃安装工作台上,正在组装风挡玻璃的四只机械臂。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该道工序。

  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左侧机械臂负责定位、右侧两只分别安装前后风挡玻璃,实现上料、定位、安装、涂胶一体化。“以前这也要靠四个工人来完成。”

  试乘新能源汽车,阮俊龙还体验了支持多语种交互,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座舱系统。负责人介绍,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广汽新能源汽车在保持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价格门槛。

  “不论从环保角度还是经济效益上来说,我们的工业园区都需要新能源汽车的引进。”阮俊龙说,“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越南不会是智能时代的‘观望者’,而是积极参与到发展浪潮中。而青年具有推动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阮俊龙说。

  从参观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到走访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阮俊龙直言,这是一场“串联起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研学之旅。(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妻子涉腐败遭调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称正考虑辞职

如果将荷叶的“超疏水表面”原理应用于镁锂合金表面处理,进一步在合金表面改性,是否能够增强抗腐蚀性能?方子铭将自己的设想与伙伴们付诸实践。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团队先后试验了100多种“配方”,最终实现超疏水表面与镁锂合金完美结合。

中国杂技团在香港演出 融入创新元素突破极限

相比上半场的完全一边倒,以及最终落败的结果,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上半场日本队进球球员中,谷川萌萌子只有18岁,古贺塔子仅有17岁。两送助攻的山本柚月同样为“00后”,只有21岁……

对于刘辉龙而言,此次顺利完成杭州超级杯的志愿服务工作,无疑为他的人生履历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服务过程中肯定会有受苦、受累的时候,但不管分到哪个岗位,都要全心全意去做。”刘辉龙说。

淬火丨第四集 步调一致向前进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致辞时表示,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这些武侠小说既是香港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是世界各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此外,金庸先生还是香港的报界巨人和著名评论家,曾担任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荣誉主席,对香港流行文化以及新闻界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

谈及新中两国关系和双边合作,欧百利分享了自己从业几十年来的切身体会:“这些年里,我看到了两国各领域的成功合作范例,我看到成百上千的新西兰制造商同中国展开密切合作,我也看到了新西兰-中国工业园区这类长期项目所带来的合作机遇。”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